10亿+浏览量!人民日报“军装照”缘何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穿军装照片制作相册 制作软件 10亿+浏览量!人民日报“军装照”缘何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10亿+浏览量!人民日报“军装照”缘何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2023-07-19 12:5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军装照”H5在立意上,借助建军节契机,采用普通人喜闻乐见的方式,展示了广大网友对党和国家、人民军队的拥护和热爱。在制作上严谨细致,我们曾向军史专家认真请教,保证了页面素材和“军装照”模板的正确性。在设计上,页面庄重大方,流程方便简单,互动性强。在技术上,借助先进互联网企业的最新技术,实现了技术与创意的结合。在效果上,实现了“沉浸式传播”,同步达到海量传播和广泛好评的双重效果,在互联网上奏响主旋律,形成爱军拥军的热潮,社会效益极佳。

5

心得体会

制作推出这一现象级H5产品,我们的最深体会是:好的融媒体产品,往往是绝佳创意、精准内容、强大技术缺一不可的结合体,而其核心是强化用户意识,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观点需求、情感需求,让用户参与互动,成为传播链条中的一环。

1

创意:考虑周全

对我们来说,任何一个新闻产品的创意,都要从导向是否正确、传播是否广泛、技术是否可行等方面进行分析判断。

“军装照”H5一定能火,是我们的基本判断。但有人提出,让普通人穿军装是否会有娱乐化倾向,我们仔细分析后认为,恶搞军装肯定不行,但其实也有“既有高度、也接地气”的做法。我们将解放军建军90年来不同时代的军装整理出来,保证准确,页面设计庄重大方,让用户“穿上军装”英姿飒爽,不但不是“娱乐化”,反而是在帮大家抒发对解放军的崇敬、热爱之情。事实证明,H5推出后,实现了这个效果。不同地域、不同行业的网友都在制作自己的军装照,并配上对解放军的各种褒奖话语广泛转发,网友评论最多的话就是“穿上军装,致敬人民解放军”“解放军的军装,是最美的服装”。

关于技术可行性的问题,要让生成的照片既自然又保留用户的面貌,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但我们也了解到最近一年来“换脸换装”技术日益成熟,并且迅速联系到一个非常强大的技术支持合作团队。

2

内容:保证精准

我们必须保证H5中所使用的“军装照”原始素材的准确。幸好我们有人民日报强大采访力量的支持,报社政治文化部军事采访室共同参与了H5制作,联系到国防大学联合勤务学院研究人民军队后勤装备包括军服演变等的专家,为我们提供了军史知识指导,帮助审核素材。最后,根据军服演变历史,创作团队历经一个星期的图片搜集,确保每个年代至少有一套男女士兵军装素材照片通过专家审核。我们对军装制式的要求也很严格、细微,如领子的形状、袖标的位置都不能有差错。内容上的精准,保证了传播过程的顺利、平稳。

3

技术:先进稳定

“军装照”H5中,最关键的一环就是将用户照片合成军人形象,提供技术支持的是腾讯旗下的天天P图团队。天天P图的人脸融合技术能够将用户上传的照片与特定形象进行脸部层面融合,生成的图片效果既有用户的五官特点,也呈现出对应形象的外貌特征。这其中,应用了人工智能技术的支持。例如,人脸关键点定位技术,利用神经网络对图片进行学习分析,找到人脸图像的关键点。在关键点提取后,天天P图的技术团队还要运用一些针对性的算法,对用户图片进行再次分析修正,达到面部颜色均匀的效果。此外,还有充足的服务器资源保障。

4

传播:激发共鸣

具体到传播对象即用户身上,我们认为,“军装照”H5的火爆,以及最后能获得中国新闻奖评委的厚爱,还在于高度契合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的“大势”,满足广大网友的情感诉求。

与其他火爆的新媒体产品相比,“军装照”H5的一大特点是突破了性别、年龄、地域、行业等社群壁垒,在全国范围内的不同网络社交圈内不断扩散、激荡。能够实现这个效果,时机、创意、技术都很重要,但归根结底,是源于全体中国人对人民解放军的崇敬和向往,以及普通民众日益浓烈的爱国热情和向心力、凝聚力。“军装照”H5恰逢其时,提供了一个表达的载体和渠道,与全国亿万网友心中共同的情感形成了共鸣和互动。

在此基础上,这一产品设计高度重视参与感和互动性,让用户成为主动的传播者。

以往的新闻作品,读者往往只是一个被动的信息接受者。在新媒体时代,新技术、新应用、新形式的诞生,使得读者成为用户,可以和新闻产品进行即时互动,参与到产品的生产、传播过程中来。在传统媒体时代,新闻信息传递给受众,其效果就达成了,传播也基本结束,二次传播、三次传播的几率存在,但很低。在新媒体时代,新闻信息传递给受众,传播才刚刚开始。真正成功的传播会在受众间不断扩散,实现“裂变式传播”。

“军装照”H5在设计上从一开始就激励用户成为主动传播者,让用户自主、自愿分享“军装照”,获得参与感、认同感和归属感。虽然有初始发布途径,但“军装照”H5最后的传播奇迹完全依赖于产品本身,依赖人与人之间的传播。

近些年来,人民日报“两微一端”在不同时间节点,生产了大量不同特色的新媒体产品,也是在努力实践这些理念。我们对正确导向、客观叙述和理性分析的追求不会变,但我们的传播载体和表达方式会日新月异。如此,我们才能受到广大网友尤其是作为网络受众主力军的青少年的欢迎和认同。

传媒论道 | 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

新时代,新技术,新变革。叩问网络媒体谁主沉浮?且听业内人士谈经论道!什么样的作品能获得中国新闻奖?中国新闻奖的获奖作品有何共同点?《网络传播》杂志微信公众号特设“传媒论道”专栏,近期将围绕“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邀请第28届中国新闻奖的获奖者们讲述心得、分享经验、探讨做法。持续连载中,敬请期待!!

✿本文 信息来自传播君约访,作者余荣华系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统筹策划室副主编。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